小学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3-12-22 07:02:17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1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我的说课包括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五大板块。下面我来详细的说一说各个板块:

一、 说教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第五册第七单元乘法部分的第二课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教材安排主要是呈现一个与体育运动有关的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算法的情境。理解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思考和解题的策略。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二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之基本相同,所以,本单元教材的设计思路是: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情境和事物,让学生在运用已有的知识自主学习和与同伴的交流过程中学习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决策略。 因此,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过程中需连续进位的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迁移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遵循生活性、知识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采取有扶有放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活动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真正做到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在具体的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自主探究活动,通过比较、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仍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在兴趣浓厚的状态下,学生有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根据此特点,我想通过四个环节来完成本课时的教学。

一、基本练习:复习所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为学生向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迁移做好准备。

二、激情导入、自主探究、体会领悟

1、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多观察,多留心,就能发现许多关于数学的知识。(出示主题图)

2、学习例题

3、学习“试一试”

4、讨论:三位数乘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教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入,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所以我有扶有放,使学生经历探究新知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知识的全过程。我力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并参与他们的讨论,对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合理的想法,给予肯定、鼓励和扶持]

三、巩固应用,深化发展新的学习成果的强化,主要是通过练习实现的,但练习不等于机械地作出某一种重复的反映,练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富有成效的,并且能让学生感到有乐趣的。在练习的设计中,我考虑到三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注重了形式多样性、内容趣味性。主要安排以下练习:(1)基本性计算练习。(2)应用知识练习。(3)思维拓展练习。在练习中分别运用了“啄木鸟诊所”“口算接龙”、“我当售票员”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学生的练习热情.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掌握重点,这样,既能强化已学的知识,又可以培养应用的技能,更给了学生一个思维拓展的空间。

四、总结提高,质疑反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想提醒同学们什么? 这部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仅起到点拨启发的作用。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感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我尝试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力图营造一种积极愉快而又富有智慧的教学环境,更好地将学生的情感与认知,感受与理解,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通过教学促进学生数学智能整体而和谐地发展。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2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物体长短,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此类的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都为这节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但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概念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认识,有一定难度。同时他们喜欢动手,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又是学习的有利因素。

依据新课标,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能用直尺画出不定长的线段。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学会画线段。

教学难点:画线段、数线段。

教具准备:课件、棉线、长方形纸片,直尺

学具准备:棉线、长方形纸片、直尺

课堂教学主要采取直观演示法和操作实践法,配合引导发现、讲练结合等其它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操作,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结合以上分析,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分为六个部分:

一、课件出 ……此处隐藏24945个字……p>

A:24+6=30,30+3=33

B:4+9=13,20+13=33

C:23+(1+9)=33

D:24+10=34,34-1=33

……

(3)在这些算法中,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4)选择一种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仿例练习:34+8 46+7

3、计算24+6+9:

(1)要知道三人一共有多少张画片,还可以怎样列算式?

(2)板书学生写的算式。

(3)这些算式都是把三个数相加,可老师发现在这些算式中有两个算式列得特别好,能让老师很快算出和是多少?你找到了吗?(用彩笔划出:24+6+9 6+24+9)(使学生体会把能凑成整十数的数先相加会比较快)

4、试一试:

(1)出示:8+42 5+39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今天你学了什么知识?与我们前面学的知识有什么不同?(板书课题)

2、老师这里,有刚才玩画片的.那三位小朋友做的题,请同学们帮他们检查一下。(课件:判断)

(1)小红:25+8=23 ( )

(2)小强:47+5=97 ( )

(3)小兰:36+7=43 ( )

错在哪?你能帮他改正吗?

3.小朋友们真厉害,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摘苹果的游戏,大家说好不好?

游戏规则:谁能将写有算式的苹果的结果,回答正确,老师就将其作为礼物送给他。

36+8 25+7 65+5 6+54 46+40 54+7 32+8 66+6

从情景入手,把“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设计成用学生自己创造问题来展开和验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获得和理解计算方法。从“自己列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式”,再“进行分类”到“自己探究算法”。使学生在“探究算法——操作验证——交流评价——总结算法”等一系列的活动中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

例题:教学24+6时,学生已经学过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知道应该把个数上的数相加,现在出现了个位上相加满10的新问题,该怎样解决呢?下边就围绕这个问题来探索。可以启发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再想想该怎样算。在学生摆小棒时,重点研究4根加6根是10根,这10根怎么办的问题,把10根捆成一捆,即把10个一变成1个十,再把这一捆与原先的两捆合起来得到3捆,也就是30,利用此表象再抽象地进行数的计算,先算4+6=10,再算20+10=30。

教学24+9时,也先问学生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遇到了什么新问题,使探索活动有针对性,然后启发学生先摆小棒,再想想怎样算,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及时抽象出算法。教材上预测了学生可能采用的两种算法,实际教学中可能情况更复杂些,都要让学生交流,只要正确合理都应肯定。但是提倡第二种算法,即先算个位上的4+9=13,再算20+13=33,因为这种算法对后续的进位加法笔算的学习能发挥铺垫作用。不过这种提倡不用强加的方式,而是通过题组练习予以引导

在本节课中,此环节有所疏漏,即设疑而未解疑,只在课前让学生列出解决的算式而课堂中没能得到消化,这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把握能力还不强。

在这里让学生们来找出计算中的错误,学生能很快发现,但是不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解释错误的原因,也恰恰是体现了学生对算理的模糊性。

最后这个环节以游戏的形式呈现,符合了儿童的年龄特点,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存在的较大问题是,学生往往过于急迫想要得到奖品而忽视了得到时必须做出的努力,这也就是许多小朋友高举双手,站起来却回答不出问题的原因。教师在进行这个活动时应适时引导,并给予学生充分时间的思考,让游戏为获得新知提供帮助,而不是为

从情景入手,把“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设计成用学生自己创造问题来展开和验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获得和理解计算方法。从“自己列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式”,再“进行分类”到“自己探究算法”。使学生在“探究算法——操作验证——交流评价——总结算法”等一系列的活动中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

例题教学24+6时,学生已经学过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知道应该把个数上的数相加,现在出现了个位上相加满10的新问题,该怎样解决呢?下边就围绕这个问题来探索。可以启发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再想想该怎样算。在学生摆小棒时,重点研究4根加6根是10根,这10根怎么办的问题,把10根捆成一捆,即把10个一变成1个十,再把这一捆与原先的两捆合起来得到3捆,也就是30,利用此表象再抽象地进行数的计算,先算4+6=10,再算20+10=30。

教学24+9时,也先问学生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遇到了什么新问题,使探索活动有针对性,然后启发学生先摆小棒,再想想怎样算,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及时抽象出算法。教材上预测了学生可能采用的两种算法,实际教学中可能情况更复杂些,都要让学生交流,只要正确合理都应肯定。但是提倡第二种算法,即先算个位上的4+9=13,再算20+13=33,因为这种算法对后续的进位加法笔算的学习能发挥铺垫作用。不过这种提倡不用强加的方式,而是通过题组练习予以引导

在本节课中,此环节有所疏漏,即设疑而未解疑,只在课前让学生列出解决的算式而课堂中没能得到消化,这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把握能力还不强。

在这里让学生们来找出计算中的错误,学生能很快发现,但是不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解释错误的原因,也恰恰是体现了学生对算理的模糊性。

最后这个环节以游戏的形式呈现,符合了儿童的年龄特点,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存在的较大问题是,学生往往过于急迫想要得到奖品而忽视了得到时必须做出的努力,这也就是许多小朋友高举双手,站起来却回答不出问题的原因。教师在进行这个活动时应适时引导,并给予学生充分时间的思考,让游戏为获得新知提供帮助,而不是为游戏而游戏。

在本堂课中,我鼓励学生用多种算法来计算24+9,那“算法多样化”是否“多多益善”,是否要提供“算法最优化”?对于《课程标准》中“提倡算法多样化”如何理解?我认为算法多样化绝不是形式上的越多越好,而是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角度提出的,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从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我价值观角度提出的。为此,数学教学中算法多样应区别于趣味数学的游戏,应当组织学生学会从多种算法中分析、辨别出最佳或较佳的方法,当然不应是教师主观指定的算法。最佳或较佳方法中的标准,一是简捷方便,二是具有一般性,也就是在同类问题中均可使用,这两条标准必须同时具备。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费用”。同时,学生发现自己所创造的算法被列为最佳成或较佳,在他们幼小心灵里会萌发出自我价值,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主动挑战自我,这才是教学改革的真谛。本节课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希望各位老师能多提出一些批评和指导。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